资讯│广告人的致命题:“广告垃圾”应该怎么分类?
垃圾分类执行政策一出,上海人民已经快疯了,各种各样的垃圾不知道怎么区分,真正是吃饭十分钟,分垃圾两小时。
其实除了生活,广告界里也有很多“广告垃圾”,而且还遍布了线上线下,各种类型的营销广告位。
你会区分广告里的“垃圾”吗,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伤害了消费者的“广告垃圾”。
可回收“垃圾”
说到“广告垃圾”,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是那些刷屏的洗脑广告,从早期的恒源祥、脑白金,到今天的boss直聘,不仅是观众,就连业内人士也有很多都觉得这些应该丢掉。
这类广告由于重复性播放,很多人对其极度讨厌,巴不得离得远远的。
洗脑广告诚然需要抛弃,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,里面的文案和设计可都是经过精心创作的,不然也不会洗脑洗得那么深刻。若是加以改善重新利用,估计又会是一个好创意也说不定。
干“垃圾”
知道哪种类型的广告最容易做吗?游戏广告,因为很多网页上的游戏广告都是大同小异,而且这种向来是属于行业内公认的low广告。
大部分平台上投放的游戏广告,基本上只有一种类型,先让明星说一段话,然后就是清一色拿起大砍刀在那重复打野怪了。
于是我们能看到很多明星,比如张家辉、林子聪等人纷纷在网页上重复地挥着大刀。
就连文案往往也都是大同小异,“开局得到某某某,装备全靠刷,零氪金游戏”。
还有一些博眼球的擦边游戏广告,就完全是污染网络环境了。
当然这种游戏广告基本上都是些博眼球的不知名小游戏,那些热门的大型游戏的广告还是比较有层次的,况且他们也放不下这种面子。
湿“垃圾”
这种最近盛行的抽奖广告,不管哪个平台都有,看似在抽奖,实际上却包含了好几种产品的广告,而奖品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。这种广告不仅影响了网友对平台的使用体验,对于所曝光的品牌也会让消费者产生厌恶心理,因为他们总感觉被骗了。
其实这种广告的创意很好,虽然多少夹杂着一些“欺骗”成分,但这是营销免不了要涉及到的。问题在于这种“骗”不能太明显,像别人玩饥饿营销、找人排队,都会用一些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,不会让观众觉得自己被骗了。
还有一种“广告垃圾”可以归到湿垃圾这一类,就是那种极度自嗨的广告。
文字工作者都有一种感受,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容易陷入自嗨的地步,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以为自己感动了,别人肯定也会感动。
再加上现在走心广告很受欢迎,因此有很多广告都在想方设法让人哭。
你们不是要走心吗,让你们哭得稀里哗啦不就走心了。
于是乎各种毫不留情的揭伤疤广告出现了——你在大城市过得不好、你爸妈在老家过得不开心、你爱情不顺、你工作不稳、你生活不堪——反正各种不如意都说到极致就是走心了。
走心广告固然好,但那些过于极端的创意不叫走心,叫自嗨。
有害“垃圾”
前面的顶多也就算创意有限,再严重也就污染一下视觉听觉,但是下面这些被列为有害“垃圾”的广告,就真的恶心到令人不齿了。
比如这些骗人的赚钱广告,“月入十万”,“轻松实现财务自由”,很多初入职场的人,或是还在学校的学生,因为急于证明自己的赚钱能力,很容易就被他们吸引进去。
还有这种恐吓式的医药广告,利用网友的恐惧心理来推销自己的产品,年轻人倒是不容易上当,但是家里上了年纪的父母,却往往成了他们的猎物。
还有这种,一边正义凛然跟你说炒股有风险,另一边又告诉你自己的产品很容易选出大牛股,其实这种软件往往暗藏危机。这逐步渗透用户心理的营销文案倒还写得不错,可惜用错地方了。
广告处处都需要创意,但是用得好的才叫创意,用得不好的只能沦为“垃圾”了。
当然这次的“广告垃圾分类”也只是纯粹调侃一下而已,毕竟这种说法很容易把很多好的广告给误伤了。比如游戏广告中也有牛的,走心广告也有很多温暖的,一竿子打死就不好了。不过广告创意如何防止成为消费者和同行眼中的“垃圾”,还是要多用点心。
(文章来源:CN广告网资讯)